最新消息

秋水時至,萬川歸之《匯流》

 

文 劉馬利(專案評論人)

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,在弱冠與而立之間,在傳統中堅守古典圭臬之方圓規矩,在創新中奔縱馳騁,在當代狂潮中更獨佔鰲頭,這場音樂會就是這些年來豐收的成果。除了台北室內本團擔綱演出外,亦有三個台北室內婦女合唱團及台北室內50合唱團,可謂台北室內的眾支流們回歸主流,眾志成城用歌聲寫下一頁傳奇。

相較於二十週年《原色》音樂會,此次的曲目較平易近人。上半場分為兩個部份,為「歡慶與嶄新」及「人聲極致」,展現台北室內合唱團對合唱藝術的專業堅持,不論是聲音技巧及音樂張力,皆有成熟圓融的表現。

更難能可貴的是,在合唱團中有很多已是獨當一面的合唱指揮、聲樂家,卻願意投身於此,多年來共同努力不懈。當然,團員的穩定性高也是致勝關鍵,在台上很多是元老級的資深團員,多年來共同打造精緻的合唱藝術,早已培養出紮實的音樂實力及合作默契。

在「人聲極致」的四首作品皆為「合唱無設限系列」首演或委託創作,已然成為台北室內合唱團的「正字標記」。這些作品以西方作曲技法為本,東方元素為題材,用新穎的語彙講述古老的素材,用複雜的方式演繹單一的主題,隨機音樂遊走於五聲音階之上,時間記譜法交錯於空間記譜法之中。該團多年來大量詮釋當代作曲家的新作,不斷開發新的曲目,多年來已有上百首委託創作。陳雲紅,這位凡事要求嚴謹,憑著紮實的指揮技術及全心投入的指揮家,不斷帶領團員「破繭」而出,打造出具實驗性、獨特性的聲音美學。

但或許是這些當代作品難度偏高,或是因為台上的團員似乎有所更動,某些地方音樂張力理應還更有發展的空間。譬如說《鑼鼓運動》的節奏性及戲劇性可再強化,或許坐在二樓的觀眾可以感受到「以聲補韻」的趣味性及不規則節奏性,但筆者坐在4樓2D排2號就感到音樂張力的鞭長莫及,而對於第一次欣賞這類作品的觀眾在聆賞上可能是一項挑戰。

而下半場則是台北室內大家族的萬川歸之,是對於社會大眾長年來支持與愛護的回應,又可分為三個部份「溫潤女聲」、「台灣走過」、「傳承」。首先出場的是由方素貞帶領的台北室內婦女合唱團,演唱四首橫跨近百年的經典流行歌曲,這個由一群業餘愛好者所組成的「娘子軍」,以音樂會友及推廣合唱藝術為目的,在台上展現十足的團隊精神。曲目除了第一首的《小幸運》有些怯場外,接下來的《外婆的澎湖灣》靈活的肢體語言,對於音樂的熱情就在這熟悉的旋律中表露無遺,之前的怯場一掃而空。而之後的《我的囝仔》及《跳舞時代》更是乘勝追擊,與在場的觀眾產生熱烈的共鳴,是一種真情流露的幸福感。

之後的「台灣走過」的四首歌曲,分別由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本團與婦女團及50合唱團演唱,皆為多元風格的民謠、流行歌曲、民歌改編曲,用音樂帶領我們走過時間的長河,回顧那些年的流金歲月。之後的「傳承」,現場的氣氛更是溫馨而深刻,從下半場的曲目來看,喜見台灣編曲人才輩出,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合唱舞台,讓更多人可用歌聲來分享這些記憶中的歌曲。

話雖如此,有些編曲可能尚需斟酌,畢竟很多已是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,通常這類的音樂在觀眾的心目中早有先入為主的印象,因為這首曲子之所以受歡迎,有時是因為喜歡歌手本身的聲音特質,所以並非每一首流行歌曲都適合編成合唱曲,要不然就是要有縝密的音樂架構,讓新編的作品充滿內涵。所以在編曲時必考慮的層面很多,要小題大作但又要避免俗不可耐,須不斷開展且又不至錦上添花,考驗編曲家的技術及個人品味。

由這場演出可窺見台灣合唱水準在這二十五年來持續的進步,陳雲紅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家族的努力功不可沒。在這立秋的時節,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,用最具說服力的聲音,傳承合唱的美好,不論是形而上、或通俗化、或學術性、或懷舊感等等不同的風格,在眾人的努力下,百川灌河,涇流之大,早已匯集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能量。